《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第四单元有一篇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主要讲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眼泪。
这是一篇很好的感恩教育的文章。现在的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好,是应该的,从来没有想到要回报父母,每当有重担时,父母总是抢先来担,让孩子们觉得父母的力气是很大的,自己干不了的事,或者能干的事,都可以让父母来干,也会觉得是理所应当的,长此以往,后果很难想像。在学习本文时,我让学生说说学过的一些孩子回抱父母的成语,如“舐犊之情”、“乌鸦反哺”,懂得自己也要回抱父母,应该替父母挑起担子,减轻他们的负担。最后还让学生出了一份“妈妈爱我我爱她的”手抄报,表达对父母的敬佩之情,表达自己的一份感激之情。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2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国人传统道德标准的内核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遵守的。这篇课文正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好教材。课文不难,老师饱含深情的朗读,是很容易把孩子带入书中的情境的。感情范读之后,伟大的母爱已经深深地感染着教室里的每一个人。再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讨论、感悟。同学们一致同意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别看他们只有四年级,可是对母爱的感觉并不陌生。因为他们整天都生活其中。这,只是对课文第一层面地把握母爱。
我询问了一下学生,这篇课文还有没有什么地方不懂?有同学提出,课文的最后,母亲为什么流泪了呢?而且还使用了省略号,那省略的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发现一个问题,有时候,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借着这个提问,我把课文的学习引向第二个层面。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寻找答案。还别说,这个问题还真有难度。这也更加印证了这句话,母爱是无私的,可是爱母却未必。这真是一种讽刺。在爱之间有时候真的无法划等号。
既然难度较大的问题答不出来,我们就一步一步的来。先回答文中的我为什么难过。这个问题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感悟到我的难过和愧疚是源于对母亲的缺少了解和关心。那么知道了之后该怎么办呢?当然是弥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我抱母亲入睡。这里有几个关键词语需要细细品读,感人至深。比如:我的轻轻地摇动护士的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等。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一感人的情景。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研究母亲的心情,流泪的原因就可以找到了。那是多么幸福的泪珠啊。母爱是无私的,爱母更加伟大。一个人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热爱,是不配去谈什么其它的爱的。
家庭作业,我特别强调,一定要亲自对着妈妈、爸爸读一读这篇文章,而且要把你的感受和你爸爸妈妈的感受都写在成长日记上。第二天,我查看了孩子们的成长日记。发现家长们也被课文和孩子们感动了。有的家长说:孩子你长大了,妈妈很欣慰。有的家长说:看来,我要多回家看看你的爷爷奶奶了。可是也有个别的家长说:我不需要你的回报,你只要学习好就行了。(我看了很惊心,这是一个家长说的话吗?这只能遗憾地说明,分数的价值远远的超过了,家长对孩子品德的关注。)也有个别家长没有任何反应,我感觉到不可思议,于是继续调查发现,这几个孩子根本没有给家长读。不是忘记了,而是因为恐惧。这就更可悲了。其中一个有过撒谎经历的女孩子,告诉我,妈妈对她的要求极其严厉,稍有不对,就拳脚相加。每当犯了错误,(孩子谁能永远不犯错误呢?)为了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她只好说谎。久而久之,这个谎话,越说还越像真得了。有时候,老师也会被骗。可是,我也发现,她的恐惧也越来越大了,朋友也越来越少了。
谁之过?!一言难尽.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3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读、善思、合作讨论。教学《第一次抱母亲》后,我对读、想、议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形成了如下几点认识:
一、要在情境中读。学生只有沉浸于情真、意切的情境中,方可读得“深情并茂”。为此,我在教学开始和同学们一起深情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创设了浓浓的亲情氛围;在品读课文时,我精心预设了一段段唯美的导语,引领着孩子们的精神之旅,并外化为动情用心地朗读。
二、要在感悟后读。感悟是个性阅读的灵魂,是学生品读课文,形成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环节。没有个性感悟的读,是无本之木,是不能触及学生心灵的。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由感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这对母子之间的爱。如学习课文第二段儿子说的一番话时,学生在感悟了母亲为了这个所付出的艰辛,体会到“重担”“翻山越岭”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们的朗读已力透纸背,也许孩子们已是文中的“我”,正在用朗读感受母爱呢。
三、要在读后加深理解。感悟——朗读——理解,这是一条引导孩子阅读学习课文的良性循环轨迹,在感悟读后一定要要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孩子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学习最后一段时,在引领孩子们悟读到“母亲的泪水又苦又甜”时,再次诱发孩子的情感,让孩子说说:你想对作者,对母亲,或者就对自己说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激情奔放,直抒胸意,情深至切。
四、要在议中深化理解。读、想、议三位一体为语文学习有效性途径,充满智慧火花撞击的讨论是能深化孩子的理解,让文本的价值观与孩子的内心协调一致,并沉淀在心灵深处。阅读本课教学设计,处处可见“议”,如在走进“我”的内心时,组织小组讨论:“愧疚”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或没有尽到责任而惭愧。想儿子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没尽到什么责任而对母亲感到“难过”、“愧疚”?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讨论中形成了共识,更为母子之间的亲情感动。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4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护土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差。”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护士问:“为什么?”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此处隐藏18342个字……会则是用另一只眼睛看到了纸的背,去与作者,与文本进行了心与心的对话。
三、抓关键词,回归全文,升华主题。在教学的量后环节,于老师抓住课文的关键词“第一次和无数次”让学生看到这两个词说先自己最想说的话,然后让学生猜老师想说一句什么话,从而引伸出了课外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抱得三春辉。”“老吾老……”这次读书,不仅让学生透过重点词,看到了课内的话,还让学生看到了课外的话。让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扩大阅读的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要用两只眼睛读书,更要让他们知道怎样才能做用两只眼睛去读书。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4这是一篇引导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初读这篇课文,我感觉这篇课文比较难上,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感情,与儿子对母亲的感情非常真挚感人。学生的阅历浅,感悟会比较初浅,不深刻。尤其是对四年级的学生,是否能真切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博大,对执教者真是一个挑战。
一、紧扣“抱”,呈现板块造型。
本课以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全文,通过重点语句来赏读、感悟课文,教学层次分明。本课的教学,本人以一个“抱”字来贯穿全文,从读课题中的“抱”字,引起学生的关注;读作者,通过“抱”感受对母亲的不了解;认识母亲,想象“抱”的分量;读感恩,体会“抱”的情感交融。读自己,让“抱”字在心中生根、发芽。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条分缕析,呈现出一种板块层进式的教学造型,学生在整体板块内容面前,进行纵深探讨与交流,在实践中训练了语言文字,体现了板块教学的简洁美。
二、抓好“读”引领精神之旅。
1、在情境中读。学生只有沉浸于情真意切的情境中,方可读得“深情并茂”。为此,在品读课文时,我精心预设了一段段唯美的导语,引领着孩子们的精神之旅,并外化为动情用心地朗读。
2、在感悟后读。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由感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这对母子之间的爱。如学习课文第二段儿子说的一番话时,学生在感悟了母亲为了这个所付出的艰辛,体会到“重担”“翻山越岭”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们的朗读已力透纸背,也许孩子们已是文中的“我”,正在用朗读感受母爱呢。
3、要在读后加深理解。感悟——朗读——理解,这是一条引导孩子阅读学习课文的良性循环轨迹,在感悟读后一定要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孩子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学习最后一段时,在引领孩子们悟读到“这是怎样的泪水”时,再次诱发孩子的情感,让孩子说说:你想对母亲、对自己说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激情奔放,直抒胸意,情深至切。
三、关注“情”,绽放理性思考。
教学时,教师以“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吟咏,体悟其情感,实现因情学文,明理悟道。1、抓住对话,进入情境。让学生习文章的对话。从而使对语言的理解与情境的感染揉为一体。2、品词析句,领会情感。抓住“翻山越岭”、“担子”、“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使学生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深化了对母亲的认识。3、以读代讲,体会情感。学生通过朗读、齐读、个人读的形式、揣摩语言的内涵,从而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如文章第二节:我说:“在我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话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之后我让学生有感情朗读,通过重音、语速、语调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出来,学生的情感和认识进一步得到升华。4、深入剖析,感悟情理。全文学完了,学生被作者的感恩之心感动着,情感的起伏绽放了理性的思考。全文的教学,学生通过“情”的体验突出母爱的伟大,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让感恩之心永存,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即——教师的评价缺少有效性。语文课堂上朗读指导中的评价至关重要。学生朗读后要及时的给予评价,特别是对于那些读得不太好或者胆小怯场的学生,在指出不足时要予以肯定和鼓励,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在这点上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我做得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做出有效评价的同时,把评价的面放宽,多去注意学生朗读的技巧。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老师也要表现出认真倾听的姿态。这样可以给其他学生一个暗示,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读书。
另外,本人认为,这节课对图片的运用还不够到位。如在抓住“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者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重点句子时,应该紧密联系课文第一幅“母亲挑担携女图”,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想象母亲肩上所承受的分量。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先问学生自己爬山的感觉,让学生自身体会到母亲爬山的艰辛,而这样的艰难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而是年复一年,学生由衷的体会到母亲的担子之重,不由得有了对于母亲的敬佩之情。此外,我应该再次引导学生看插图上的母亲虽然肩负荷重,但仍面带微笑,承受着一切重担,这勇气源于对孩子的爱。因此,学生就会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了不起的母亲,母亲的形象的学生心中马上高大起来。
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教学艺术博大精深、奇妙无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在这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场所,如母爱创造奇迹般,我们也正不断地付出、反思、收获,努力地创造着教学的奇迹——让充满灵性的人与静态的文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也是作为一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15《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教学前我认真地读了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我被文中的亲情所打动。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平平常常上语文” 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我觉得,语文教学离不开读,读是语文课堂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在课堂上,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他还有一些,如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只有通过“读”,才能进入文本,才能入情入境,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主旨,才能和作者交流对话。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涵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我追求的亮点。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