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教学反思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30 16:42:54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1

《最后的时刻》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本文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的杰出女英雄江姐牺牲前的悲壮情景,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生活严谨、对革命事业无比坚贞、视死如归的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由于故事所处年代距离学生们较远,学生们对解放战争知之甚少或者是一无所知,把握人物形象就有难度了,那么蕴含在其中的作者情感就更不能准确把握了。

上这一课前,我备了几次课,总感觉到找不到切入点,参考了一些资料也感觉不太适用,于是就暂且停下来,继续思索。课前准备极其必要,我有意公开指名两位学生课前搜索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及长篇小说《红岩》内容梗概,表面上只是这两位同学搜集积累了相关资料,其实学生们是敏感的,一传十、十传百的效应是极其明显的。光积累这些资料还不够,巧妙地把学生带到当时的环境中才是最重要的,怎样切入呢?我抓住了江姐那句名言:“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一上来便把学生带到那充满血腥的场景中,学生从心里已经有一个模糊的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的形象。

教室气氛格外凝重。我相机给学生们讲了江姐所处的那个特殊时代及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进而再引导学生学课文。“最后的时刻”本义是什么?课文中又指什么呢?学生需要读课文解决。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最后的时刻”命题呢?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学生讨论解决后,再趁机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这“最后的时刻”在课文具体指哪个时间段?作者写了江姐在这段时间内做的那些事情?体现了江姐的哪些精神品质?学生们理清了这些问题,课文脉络变清晰了,主要内容也凸现出来了,人物形象就树立起来了。从学生谈收获中可看出,学生这节课深受教育,他们对解放战争有了初步了解,心中树立起了英雄的共产党人的丰碑。那么自然与作者的情感达到了共鸣,可谓是受益匪浅。

课后,我自认为这节课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属于比较成功的一节课。其实,没有新鲜花样,多投入点时间,多思索思索,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抓住一条线顺藤摸瓜,实效课堂也能真正实效起来。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2

本文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的杰出女英雄江姐牺牲前的悲壮情景,塑造了一个无比坚贞,视死如归的女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由于学生对于故事的背景不太清楚,把握人物的形象便难以把握了。因此我课前让同学搜集解放战争资料及长篇小说《红岩》梗概,光积累了资料还远不够,如何巧妙地把学生带到当时的环境中才是最重要的,怎样切入呢?我抓住了江姐那句名言:“ 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 一上来便把学生带到那充满血腥的场景中,学生从心里已经有一个模糊的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的形象。教室气氛格外凝重。我相机给学生们讲了江姐所处的那个特殊时代及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进而再引导学生研习课文。“ 最后的时刻” 本义是什么?课文中又指什么呢?学生需要读课文解决。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 最后的时刻” 命题呢?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讨论解决后,我趁机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这“ 最后的时刻” 在课文具体指哪个时间段?作者写了江姐在这段时间内做的那些事情?体现了江姐的哪些精神品质?我首先让学生画出描写江姐神情、行动和语言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在这“最后的时刻”,江姐心里会想些什么?接下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勾画与批注交流,然后抓住自己最受感动的语段品读。学生们理清了这些问题,课文脉络变清晰了,人物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从学生谈收获中可看出,学生这节课深受教育,他们对解放战争有了初步了解,心中树立起了英雄的共产党人的丰碑。那么自然与作者的情感达到了共鸣,可谓是受益匪浅。授 课结束,我非常欣慰,自我感觉这节课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属于比较成功的一节课。其实,我觉得,不需要新鲜花样,只要多投入点时间,多思索思索,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学生便会顺藤摸瓜,很容易便从心中树立起了共产党员人的丰碑,可谓是受益匪浅!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3

说实话,接到这节课的任务,我自己身上的压力很大,但也下决心要把课备好上好。于是,我结合课文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于本篇课文是小说《红岩》的节选,文中的历史背景学生并不熟悉。因此,我搜集了小说中的不少的相关材料。比如,小说描写的时代背景、描写赞美主人公江姐的诗歌、歌曲《红梅赞》、渣滓洞的`情况、甚至是江竹筠烈士的托孤遗书等等。借鉴了不少名师的课堂教学的流程,对于课堂的形式也做了美好的设想:先初步感知江姐的品质,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再从课文中去寻找相关的语句品读感悟,进而升华主题。

自认为准备充分,拓展丰富,形式也够新颖,颇有些得意。但教研员老师的一席话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教研员老师提醒我:“这节课是要教给学生的,你考虑过学生么?你是准备教《红岩》,还是准备教《最后的时刻》。”的确,我的设计,我的方法都是为了完成我的教学设计的,更多想到的都是我自己。有多少关注到了学生,这是我不曾认真想过的。于是,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对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了如下调整:

一、顺应学生的阅读习惯

学生读文章,最先引起他注意的就是课文的题目,会对课题有初步的猜想,然后读文,再从文章中去验证。本节课,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去理解课题的含义。

首先引导孩子回忆自己第一次接触课文时对题目的初步的理解,再读文章,验证自己的猜想,并找到相关的证据,从而理解题目的含义。

二、顺应孩子的阅读兴趣

孩子们读一篇课文,最吸引他们的,不会是主人公的品质,不会是因为江姐的高大的英雄形象,课文最能吸引孩子的应该是江姐对与死亡并不惧怕,出乎他们的预料。

于是,在设计中我引导孩子们从生活体验出发,谈一谈自己对于死亡的感受,接触到的人们的表现。再与江姐的行为进行对比,受到震撼,从而体会到了江姐面对死亡的时候,从容镇定,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总之,这节课从备课到上课,对我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都是一次有益的提升,对于自己的教学是很好的促进。但是由于我个人的教学水平的原因,教学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自己对于学生的情感的激发不够,没有让学生真正的走入文本,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自己的临场经验不够,缺少处理突发情况的手段。这些还需要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去积累完善。

能走上这个讲台,是各位老师对我的厚爱,我也希望我的这节课对各位老师有一定的帮助,哪怕只是一句、一点。即使是一无是处,您在上课时也会想到我这节课,少走一些弯路。恳请给位老师对我的教学提出宝贵的意见。

《《最后的时刻》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