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分清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做题习惯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异同点的比较。
教学用具:教具: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2、求下面各题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口答)
8和16,13和26,2和9,7和15
教师:对上面几道题你是怎么想的?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两个数有倍数关系,最大公约数最较小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数。
②两个数互质,最大公约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乘积。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4。
求30和45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33045
51015
23
30和45的最大公约数是:3×5=15
33045
51015
23
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是:3×5×2×3=90
教师:观察上面两道题,谁能说出求最大公约数和求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下面的结论。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相同点
都要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不同点
只要把除得的除数相乘
把除得的除数和商都相乘
教师:为什么求最大公约数只要把所有除数乘起来,而求最小公倍数就要把所有除数和商都乘起来呢?
明确:求最大公约数是两个数公有质因数的积;求最小公倍数既要包含两个数公有质因数,又要包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师:既然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短除过程是相同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短除式来表示。例4怎样做简便?(由学生完成。)
2.出示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短除,你能很快说出42和56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吗?
24256
72128
34
(三)巩固反馈
1.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0和18,75和35,16和72
9和31,20和12,100和30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互质的两个数没有最大公约数;
②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倍数;
③a与b的最大公约数是1,那么a与b的最小公倍数是ab;
④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可以用这两个数的公约数连续去除。
⑤17和51的最大公约数是17,
最小公倍数是:17×51=867。
3.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已知甲、乙两个数互质,那么甲、乙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①1,②甲,③乙,④甲×乙
(2)已知a=2×3×2,b=2×3×5,那么a,b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①2×3②2×3×2③2×3×5④2×3×2×5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1.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用一个短除式。
2.求最大公约数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求最小公倍数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五)布置作业:课本65页练习十一,11、1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例4,由学生独立求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第二部分,对比例4中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讨论它们有什么异同点,结合算理找出解法不同之处的内在原因,从而总结出结论。
教学反思:知其然且知所以然——摆脱纯技能的训练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分别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区分并深入理解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在掌握方法时还需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比如求30和45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中,为什么3×5=15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3×5×2×3=90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对于这一点,应该让学生透过题目表面的理解,寻求对它本质的掌握。教学中在安排学生独立完成例题后,分组讨论此题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异同点,由学生列表得出结论。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求最大公约数是把所有除数相乘,而求最小公倍数是把所有除数和商相乘?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或许,这样的题目经过机械的训练,也能达到会做类似的题目的效果,但是如果换成12=2×2×3,30=2×3×5,求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你还能保持高的正确率吗?恐怕很难。甚至还会有这样的题目:m=a×b×c,n=a×c×c,求m和n的最小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恐怕这次做对的就更少了。所以只有学生明白了算理:两数最大公约数是两数的所有公有的质因数的乘积,两数最小公倍数是两数所有公有的质因数和独有的质因数的乘积,才能有效正确地解答。
所以,在进行技能训练的时候,还要多问一个为什么,让学生搞清楚算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治学、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及比较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2前两天讲了《最小公倍数》,颇有感慨。
最小公倍数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数学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涵义,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过去我们通常所采用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找倍数---找公倍数---找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在“纯数学”的范畴内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虽然突出了数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并能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能够“省下”较多的时间完成练习或学习更多的知识,但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比如, 学生无法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密切联系,无法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 ……此处隐藏6328个字……学反思10
一、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建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景中被交流。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数学。为此,这节课一开始就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从十月一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个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生活“进到数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反思抽象,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数学概念,并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进一步提炼,总结出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如上所述,学生获取知识过程花的时间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当他们面对那些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时,会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主动地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学过的一些方法来展示自己内部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到“数学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在学会了基本概念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列举法找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练习了完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通过每个小组的验证得到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简便求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初步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1今天教学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首先我复习:
1、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的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其次,在引入的环节,我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和动画来展示:在美丽的洪泽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今年,他们从4月1日一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鱼要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鱼要休息一天。”有一位城里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那么在这个月里,他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学生积极性很高。
学生对公倍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使用省略号方法学生没有掌握好。如:6和9的公倍数后面要用省略号,30以内6和9的公倍数后面要不用省略号。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2新课标教材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给出了三、四种不同方法。有分别写出各自倍数,再从中找出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先写出某一个数的倍数,再从小到大依次判断它们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从而找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利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还有部分学生在校外培训时学习的简单快捷的短除法。这么多的方法,作为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合理优化。但哪种更优呢?我认为真正适合孩子们,最快捷又最容易理解的最小公倍数求法应该是:先依次写出较大数的倍数,然后从小到大判断它们是否是较小数的倍数。
为什么这种方法最优?
1、快捷。因为当最小公倍数较小(即在100以内)时,用这种方法可以仅仅通过口算就快速求出结果。
2、易懂。用上述方法找最小公倍数,与概念一脉相承,比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更利于学生理解。
什么促使我反思?
以前教五年级的学生时,我发现学生普遍喜欢用分母的乘积作为公分母。虽然,多次建议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会使计算数据相对较小,可仍旧无效。原因何在?与学生交流后才得知:无论是用第一种列举法找,还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都需要找草稿,太麻烦。如果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在通分中完全用不上绝对是教学的失败。失败在哪里,麻烦如何解决?经过反思,我发现原来方法并非最优。
本次教学我并未教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当然也没有教短除法,推荐学生用先依次写出较大数的倍数,然后从小到大判断它们是否是较小数的倍数的方法,效果很好。
五年级数学《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13一、能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教学前,我了解了学生在这节课前已有的知识背景,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然后汇报个性化的解题方法。在不断的交流汇报中,学生发现了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教师又让学生举实例进行验证。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小公倍数是它们中的较大数。再应用这一发现进行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比较、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二、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在教学有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每组数最小公倍数有什么不同?学生在经历求的过程后,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汇报自己的想法,把被动的认知改成了主动探究。在教学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异同时,教师出示了求20和48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尝试后,小组讨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探索中,学生发现了新知识的特点,又在不断的比较中,知道了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就这样,在整理、归纳、交流的活动中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堂课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存在不足。
1、 对学生的表扬、激励性的形式比较单一,没有真正起到多大作用。
2、 开头的引入比较牵强,由于师生紧张,走了弯路。应深入研究,因为开头的引入很重要。
3、 过渡语的使用教师进行了精心设计,但对于课堂教学没多大的激励作用。应用朴实的语言。
4、 第1个例题让学生板演,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解题方法,不应该这样操作,应鼓励学生用更多的方法。
5、 “说一说”的内容没必要让学生讨论,应让学生充分说,展示个性化的思路。
6、 “议一议”的内容时间不够充分,没有让学生真正深入地讨论。
7、 多媒体的使用缺乏实效性,用小黑板比较合适。
8、 对“教材建议”理解的不到位,“说一说”和“议一议”不一样,“求”和“计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解不到位。
9、 对于“新授内容”可以让学生说,教师板书,起到强化知识的作用。
10、 教师课堂应注意语言的精炼,如7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35,师问:为什么?这样问不合适。应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